推进信息化建设|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

一、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

医院信息化建设分为四个阶段:

第一阶段重点关注医院管理和药品管理,主要建设住院管理系统、门诊管理系统、药事管理系统、护理信息系统、医疗统计系统等;

第二阶段围绕临床管理和医技管理,搭建实验室系统(LIS)、影像传输系统(PACS)、电子病历书写系统(EMR)、门诊医生工作站、护士工作站、重症监护系统等;

第三阶段以电子病历为中心,构建临床路径、医院领导决策系统(BI)、远程医疗、互联网医院、医院资料管理系统(HRP);

第四阶段以大数据为中心,主要关注大数据管控、DRGs 与支付、临床科研平台、医联体协作、人工智能等。即费用导向、临床导向、管理导向、数据导向四个阶段。

二、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好处

1、信息化建设能够优化流程,提高服务效率。

比如在实名建档、挂号服务、业务结算与收费、住院患者入出转、病区(房)床位管理等环节,信息化支撑可以让医疗服务变得更加高效、便捷。

还可以为患者提供预约服务、自助服务、排队叫号、便民结算、信息推送、患者定位、陪护服务等服务。

2、提升服务质量,保障患者安全。

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对医院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,推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化建设,提高规范化水平。

精细化管理、医疗服务品质、医疗质量,几个齿轮相互作用、共同提升。

3、有利于细化绩效考核,提升管理能力。

对医院日常经济活动相关业务,按照医院现形会计制度,通过会计核算、分析、监督、预测等活动,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;

实现医院对未来经营活动的资金安排,医院根据自身发展计划和任务,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,保障医院各项正常业务活动的财力,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;

以医院临床、医技、医疗辅助、行政后勤四大类科室作为主要核算对象,为各级管理者呈现医院医疗全成本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收入、工作量、结余之间的平衡,为医院和科室成本管理、成本控制、经营改善提供信息化支持;

基于精细化的科室分类绩效评价指标,实现医院不同学科、部门间绩效管理的客观性、公正性,激励科室执行力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。